如何看待生鲜乳过剩现象-凯发k8国际首页

如何看待生鲜乳过剩现象
2023-04-04 10:50:21 来源:经济日报

当前,奶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低、不同人群之间消费水平差距大。解决矛盾,要靠双轮驱动做强产业,提高单产和质量,降低成本与价格。要构建奶业现代产业体系,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

近期,奶业出现生鲜乳时段性过剩情况,奶牛养殖亏损加重,某些地方甚至出现奶农卖牛止损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

眼下,由于乳制品需求下降和饲料价格攀升,奶牛养殖面临价格下行与成本上涨双向挤压的困难,反映养殖效益的奶饲比处于10年来最低水平。要注意的是,近年来,乳制品加工企业加速向上游养殖端布局,面对原料奶阶段性过剩局面,加工企业必然首先稳定和保护自有奶源产能,中小养殖场户将更加脆弱并承担大部分风险。

奶业是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产业,牛奶是营养价值被广泛认可的农产品。2022年我国人均奶类消费量约43公斤,比2010年提高48.3%,但仍远未达到《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业内普遍认为,牛奶消费潜力巨大。近些年,奶牛养殖场户积极投资,就是看好消费需求。今年,随着经济恢复,奶类消费有望有较大增长。此外,生育政策优化、老龄人口增长等因素,都对需求产生拉动。可以说,乳制品中长期的增长趋势并没有改变,生鲜乳供需不平衡问题将会改善。

我国奶业的一个奇特现象是生鲜乳价格低位徘徊与乳制品价格高位运行并存。原因在于奶业利益联结机制仍不完善,养殖环节利益得不到足够保护,由于奶牛养殖场户组织化程度较低,谈判议价能力相对弱,收购价格由乳制品加工企业掌握。这导致养殖环节处于产业链弱势地位,市场波动的风险主要由养殖环节承担。2010年至2020年,加工牛奶利润提高了1.4倍,而生鲜乳利润仅提高了5.3%。我国终端乳制品价格与原料奶价格之比大幅高于奶业发达国家。

生鲜乳是乳制品的源头。让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惠及养殖端和奶农,既是奶业振兴的应有内涵,也是奶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完善奶业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养殖端基础性地位。一方面,提高奶农组织化水平,借鉴国际经验,发挥行业协会在参与政策制定、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养殖场户的话语权。另一方面,完善原料奶价格形成机制,倡导建立长期购销协议,同时规范购销合同、构建第三方检测制度,防止压级压价。

新时代这10年,我国奶业从阵痛中走出,质量水平大幅提高,消费信心显著增强,产能居全球第三。但是,产业短板依然明显:季节性区域性生鲜乳供需不平衡问题时有显现,奶荒奶剩不时发生;饲料原料对外依赖大,价格上涨态势明显,导致生产成本高企;奶牛养殖效率提升慢,科技潜力未能充分发挥。当前奶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均乳制品消费水平低。

要构建奶业现代产业体系。从产品端看,我国乳制品近80%为液态奶,货架期短,一旦消费疲软,加工企业就不愿意多收生鲜乳。应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鼓励发展奶酪加工、支持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从而发挥蓄水池作用,缓解生鲜乳供需不平衡。从投入品端看,近两年,饲料成本在原料奶成本中的占比上升,大幅高于奶业发达国家。要优化调整粮饲结构,加快以全株青贮玉米为代表的饲料粮种植,提高饲料粮供给保障水平。

要强化科技的支撑作用。受资源约束,我国奶牛养殖的饲料、土地等成本天然高于奶业发达国家,只有通过技术进步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才能够扭转竞争力差距。全球范围看,奶牛单产提高对产量的贡献远大于牛群规模扩大。当前,我国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达70%,但和发达国家还有不小差距。以色列奶牛单产水平世界最高,就离不开奶牛管理的信息化。我国也要积极发展现代育种、科学饲喂、智慧养殖等技术,实现节本增效。

原标题:如何看待生鲜乳过剩现象

编辑:李宏伟

责编:周静蓝

审核:王广江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凯发官网入口首页的版权等问题,请 。
举报
凯发k8国际首页-凯发官网入口首页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家居
楼市
视频
举报内容
低俗色情 广告 标题党 内容重复 有错别字 排版错误 侵权 网络暴力
获取验证码
取消
确定
网站地图